2020年09月29日 21:47:37来源:今日头条 作者:佚名 浏览数:621 责任编辑:秦岩总编
学习巷这个名字来源于唐朝。因为当时长安作为世界文化中心,西方有很多国家对此充满了向往,因此往来商贩不断。有些人甚至在长安定居,他们在回坊周围形成了一个聚集的外交社区,学习汉语和唐朝的习俗。时间久了,这条街就被称为学习巷。
如今的西安,西起桥梓口,东到广济街的西北区域,居住着30万回族人。这些回族人集中在“七寺十三坊”旁生活,西安第二大清真寺——大学习巷清真寺就是其中的一座。
大学习巷清真寺建筑规模仅次于东侧的化觉巷清真大寺。皆因化觉巷清真大寺在大学习巷的东边,被称为东大寺,与之相对,大学习巷就被称为西大寺。西大寺和东大寺(即化觉巷清真大寺)、北大寺(小皮院清真寺)合称回坊“三大寺”。
西大寺是西安最古老的清真寺。
公元705年,也就是唐中宗乙巳年,西大寺破土动工。
到了唐代宗年间,为感谢回纥族曾帮助中央政府平定了“安史之乱”,郭子仪带回纥首领及将士200余人来到长安,安排他们居住在城隍庙附近的大学习巷内逗留学习。从此以后,回纥人在长安定居的越来越多,西大寺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到了明代永乐年间,郑和奉命七下西洋,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航海大冒险。在这距今六百多年的几次远洋航行中,郑和率领庞大的远洋船队二百多艘,每次出行,官员、士兵以及随行贸易商人多达三万人。
但是,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郑和,那就是他身边缺少精通阿拉伯语和锡兰语的翻译。
为此,第四次远航之际,明成祖朱棣下令在全国寻找翻译。
当时,西安是中国伊斯兰教的发祥地,穆斯林人口众多,人才济济,在关中地区形成了浓厚的伊斯兰文化氛围。
于是,永乐11年,即1413年,郑和亲自来到长安城寻找翻译。经过认真挑选,西大寺掌教哈三入选。从此后,哈三跟着郑和向茫茫大海出发,完成了惊世之举。
郑和回国后,为哈三请功,哈三不要高官厚禄,只希望能重修西大寺,得到永乐大帝朱棣的赞许和支持。
西大寺有一块明刘序撰写的《重修清净寺碑记》碑石,碑文详细描写了郑和求贤的故事。
今天的西大寺面积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有大照壁、石牌坊、三间亭、省心阁、南北厢房、碑亭等组成,是一个雕梁画柱、青砖碧瓦的明代建筑群。
就在这里静静地坐一会吧,幻想自己可以穿越时空——
那就穿越到永乐年间吧,在郑和的船队里做一名水手,向着星辰大海出发,出发……
【本站总编:秦岩 微信号:shaanture 新闻热线:13384928744】
本文二维码 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