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0日 12:06:47来源:今日头条 作者:佚名 浏览数:366 责任编辑:秦岩总编
光绪二十六年五月(1900年6月)下旬,清廷对八国联军宣战后,美国、英国、法国、俄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奥地利等8国组成联军,以保护各国在华使馆和侨民的名义,攻占北京。清军一再溃败。
六月上旬,慈禧太后改任两广总督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命其从速来。六月十一日,北京沦陷。慈禧太后在逃跑途中命荣禄、徐桐、崇绮留京乞和。八月初三,再派庆亲王奕劻与李鸿章共同协商议和事宜。
侵华列强对此反应不一。
德国因其公使克林德被击毙而更加忌恨清廷,甚至与英国商定准备拘捕李鸿章,阻挠清廷与俄国的交涉。
英、德等国希望索取更多利益,强烈反对与素有亲俄倾向的慈禧政权开议,拒不承认李鸿章的代表资格。英、德原先打算拘捕李鸿章。为此,李鸿章从广州抵沪后迟迟不敢北上。俄国极力为清廷斡旋,力劝英、德放弃了拘捕李鸿章的打算。
沙俄为诱迫清廷承认它侵占东三省合法化,首先表示承认李鸿章代表资格,赞同与清廷议和,将在京俄国公使和军队撤往天津。
李鸿章八月二十三日,李鸿章在俄军保护下抵达塘沽,并很快赴京,在各国公使间奔走。
德国提出以惩办慈禧太后、端王载漪等战争祸首作为议和的先决条件,从而使和谈无法进行。
帝国主义各国围绕是否与清廷和谈、以及李鸿章代表资格等问题进行的争论,实际是各国在华挑选代理人的矛盾显现。
俄国支持素有亲俄倾向的慈禧和李鸿章;英、美等国则支持光绪帝;德国明显倾向英国,以拖延时间,等待德国元帅、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1832~1904)来华,以便扩大对华侵略战争。
闰八月中旬,瓦德西抵达北京后,执行德皇指令,多次拒绝李鸿章求见,指挥联军向直隶发动武装进攻。
瓦德西的激烈做法不仅引起俄国强烈不满,英、美等国也害怕德国独受其益,遂一面派兵参与扩大侵华的军事行动,以待日后分赃时能多得一些侵略利益,一面又表示希望尽快结束战争。
特别是八国联军逼进山西,触动英国在山西的侵略利益时,英国更强烈地呼吁停战。英、美等国态度的转变,迫使德国不得不就此止步,为清廷乞和打开了方便之门。
慈禧为取得各国宽恕,于闰八月初三发布惩处肇祸诸臣的上谕。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等也极力为慈禧开脱,将宣战责任归咎载漪。
清廷及封疆重臣的这些表现,使列强感到慈禧已经驯服,继续支持这个驯服政府对他们大为有利。
另外,欧洲各国也担心抛弃慈禧,将导致清朝廷垮台,丧失讹诈中国的机会和可能。这样,在挑选代理人的问题上,欧洲列强态度渐趋一致,最终决定“保全”慈禧,开始与清廷议和。
结果是,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奕劻、李鸿章代表清朝廷在北京与英、美、法、德、俄、日、意、奥、西、荷、比11国公使在《最后议定书》(即《辛丑条约》)上签字,共12款,19个附件。
1900年义和团运动的高潮中,901年9月7日,清政府代表奕欣和李鸿章与上述8国加上荷兰、西班牙、比利时共11国代表在北京签订条约。因为这一年是夏历辛丑年,所以称为《辛丑和约》 。阳历9月7日,因此有“九七国耻”一说。
辛丑条约是清朝和八国联军签订的丧权辱国的条约,而条约中规定清政府赔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以海关和作为担保,并且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守在北京附近。很多人以为当时的赔款真的只有四亿五千万两,但是其真实数字远远超过了四亿五千万两。
赔款是按照当时中国人的人口计算,一人一两白银,一共四亿五千万两白银,而这四亿五千万两白银一共分39年偿还清,年息四厘,这就意味着清政府连本带息一共要赔偿9.82多亿两,而且还有各省的地方赔款0.2亿两,因此清政府一共需要赔偿白银10亿两以上,这笔巨款是清政府收入的十二倍之余。
然而到1904年的时候,白银价钱下跌,于是列强就强迫清政府改为金货债务,并且将之前已经赔偿过的赔款也折算金价,这就让清政府多出了800万两白银。而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的赔款一直是以法郎支付,但是随着一战过后法郎贬值,于是这三国又提出换成美元支付,而在英美日的威逼下,中国无奈同意了这一无理的要求,因此中国又多出了1.68亿两。
而之后因为中国对德宣战,于是对德国的赔款也就此告终,1917年中国对奥匈帝国宣战,也随之停止了对奥匈帝国的赔款。
随之而来的就是俄国的十月革命,中国政府就趁机断了对俄国的赔偿。
1937年中国也停止了对日本的赔偿,而此时中国已经支付了5736万两。当1938年的时候日寇侵华严重的时候,中国停止了对外支付庚子赔款。
英美为了让国民政府坚持抗战,于是就停止了庚子赔款。
庚子赔款一共支付了6.64亿,扣除美英退款之后,中国实际支付了5.76多亿两。
【本站总编:秦岩 微信号:shaanture 新闻热线:13384928744】
本文二维码 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