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25日 08:58:00来源:东方国学 作者:罗罗 浏览数:528 责任编辑:秦岩总编
提及苏辙,最令人熟知的身份便是苏轼的弟弟。世人都知道有“唐宋八大家”,也都羡慕“一门三父子”的荣耀。人人最熟悉的是苏轼,了解他的文学作品,知晓他爱美食重养生,清楚他的生平,就连他和朋友之间的逸闻趣事也在民间广为流传。但是对于苏辙却往往知之甚少。
在苏轼这颗耀眼的文学巨星的万丈光芒之下,苏辙的生平和成就似乎黯淡了不少,给世人没有留下多少深刻的印象。那么苏辙的才华真的比不上苏轼吗?其实并不是。
世人皆知苏轼才华出众,年纪轻轻就高中进士,其实都忽略了苏辙那年与苏轼同列上榜,苏轼虽然第一,苏辙第二,但当时的苏轼22岁,而苏辙才19岁,相差3岁的阅历却几乎比肩,苏辙的才华由此可见一斑。而在后面的超高含金量的制举考试中,苏轼和苏辙再次同列入榜,只是苏轼等级比苏辙高一级,但并非苏辙的文章比苏轼稍逊一筹,是因为苏辙的文章言辞更为犀利,直批宋仁宗沉迷声色犬马,耽误政事,因引起阅卷考官激烈争议才导致评分降低。但这也充分证实,苏辙的实力与苏轼其实是十分接近的。
对苏辙的才华,苏轼其实是最为了解的,他曾言:“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意思就是弟弟的文章和他人一样,低调奢华有内涵,只是世人不熟知而已。
苏辙之所以低调不为人熟悉,大抵只能归结于性格决定命运。苏轼是豪放的张扬的,锋芒外露,这样的人注定要站在舞台的中央,苏辙是内敛的稳重的,老成持重,注定有时候只能成为配角。
但苏辙在学问上仍然是自己的主宰。苏辙以儒学为主,最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他擅长政论和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他擅长写赋,在《墨竹赋》赞美画家文同的墨竹,把竹子的情态写得细致逼真,富于诗意;在诗歌上他的风格与苏轼迥然不同,苏轼追求“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而苏辙的诗“外枯中膏,似淡而实美”,两人的诗歌风格也与其性格一般,一个豪放,一个内敛,一个绮丽,一个平淡;在文学上苏辙成绩斐然,散文成绩最高,著有《栾城集》950卷、《栾城后集》924卷、《栾城三集》10卷、《应诏集》912卷、《诗集传》《春秋集解》《孟子解》《论语拾遗》《古史》《龙川略志》《道德经解》等传于世;他在书法上也颇有造诣,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传世墨迹有《雪甚帖》、《雪诗帖》、《车马帖》、《晴寒帖》等。
虽然一生光芒被苏轼掩盖,但苏辙与苏轼之间并未有睚眦,感情却弥笃甚坚。在苏轼因“乌台诗案”被逮捕入狱时,苏辙立即上书,请求削职辞官为兄赎罪。他在书中陈述,“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今者窃闻其得罪逮捕赴狱,举家惊号,忧在不测。……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言辞之间感人肺腑。而苏轼在狱中感怀,写下《狱中寄子由二首》与弟弟苏辙诀别:“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深厚的兄弟情谊令人动容。
对苏轼与苏辙的兄弟感情,《宋史》中评价“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本站总编:秦岩 微信号:shaanture 新闻热线:13384928744】
本文二维码 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