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03日 19:39:27来源:今日头条 作者:佚名 浏览数:241 责任编辑:秦岩总编
洛河,又称南洛河,古称雒水。源出两处,一处为陕西蓝田县东北与渭南、华县交界的秦岭海拔2028.4米的龙凤山东南侧箭峪岭侧木岔沟(岔沟脑),另一处为洛南县洛源镇的草链岭。两源在洛源镇汇合,向东南流入洛南县,横穿中南部,经洛源、眉底、尖角、柏峪寺、灵口及庙湾等乡镇,在沙河口附近流入河南省卢氏县境,经洛宁县、宜阳县、洛阳市区、偃师等县(市),由巩义市东北注入黄河。
河道全长447公里,河南境内河长366公里。洛宁长水为中下游分界点。下游河道平缓,流水波澜不惊。
洛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黄河、洛河交汇处的广大地区,被称为河洛地区,而孕育、发展、繁荣、传承于河洛地区的地域文化被称为河洛文化。这一地区是“中国”名称的来源地。
洛河的主要源头有两个,一为源自蓝田县木岔沟的西源,一为源自洛南县草链岭的北源。两条河在洛源镇交汇,这里原来的地名就叫两岔河。
两岔河地处渭南、华阴、蓝田、洛南四地交界处,山大沟深,险峻偏僻,战争年代是个屯兵游击的好去处。1928年,刘志丹组织西北工农革命军参加“渭华起义”,失败受挫后撤退到这里,司令部就驻扎在两岔河街的“致和昌”商号。
如今,秦岭深处的洛源镇——两岔河,早已“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山青青,水清清,小镇的街道上也一片宁静。来自灞源镇的西源落差大,形成一条狭长的小河谷,沿河的房屋倚河而建,有的就像南方河边常见的吊脚楼。两条河的交汇处,清流相激,翻起一簇簇白色的浪花,淙淙哗哗的水声就像它们互相热情的问候。
从洛阳到洛南县,公路基本上都是沿着河走。不仅是这里,山间的公路大都如此。修路要规划线路,是河流最先画了草图。山不转,水转,路也跟着转,河溪曲曲,山路弯弯,一直相伴左右。
远古时代,人们还没有工具和能力在险峻的大山深处修筑道路,迁徙和流动大约只能靠河流。或沿河道跋涉,或制造水上的交通工具。《易·系辞》中记载:先民们“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就是把粗大的木头中间烧焦,再挖空成槽,以乘人载物;把树枝削成扁平的桨,以划水航行,独木舟就是这样诞生的。
洛南县地处商洛地区,商洛地区有个东龙山文化遗址,位于陕西省商洛市城东南丹江北岸阶地上,属仰韶文化及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奇特的是,这里的陶器群与洛阳的二里头文化极为相似,考古专家们认为,这里应是洛阳二里头文化分布区最西端的一处中心聚落遗址,很可能是二里头文化在大扩张中于畿外地区营建的一处据点。
支持专家们论断的是河流。东龙山遗址位于秦岭山脉的东部,有包括铜矿在内的多种自然资源,并且正处在中原王朝向西南方发展的交通线上。从那里稍微北上,就能抵达黄河水系的洛河上游,这里的水路可通达洛阳盆地。早期国家的扩张方式,最大的可能就是沿水路呈线状推进。
那时候的洛河,应是水流丰澹,经常会有人奋力划着独木舟溯流而上,其中就有来自二里头都邑的将领或是工匠。也常会有粗大的树干或载着铜矿石的木筏顺流而下,这些都是二里头大邑建造宫殿和冶炼青铜器的重要材料。
那时候的洛河,就像一条汩汩流动的血管,为正在成长发育中的雏形的“中国”输送着养料和活力;也像一条纽带,把河头和河尾,洛源和洛阳紧紧地沟通联接。
河流,特别是洛河,在河洛文化圈的形成和传播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如今在洛南县,特别在洛源镇一带,经常会看到两种标志,一种是“河洛文化”,另一种就是“水源地保护”,或碑刻,或雕塑,或文字,或图表,沿河而立,醒目而亲切。
清澈的洛源之水,带着亲情和问候,迤逦东行,流向洛阳。
【本站总编:秦岩 微信号:shaanture 新闻热线:13384928744】
本文二维码 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