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04日 17:11:58来源:网络转摘 作者:佚名 浏览数:187 责任编辑:秦岩总编
“待字闺中”为汉语成语,意思是女子留在闺房之中,等待许嫁。旧时指女子成年待聘之意。成语意思明了,不值一究,只是其中这个“字”很值得细细玩味一番。
翻开词典得知:“待字闺中”出自《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笄而字。”
在《礼记·内则》里面也有记载:“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也就是说女子在十五岁的时候就是及笄。及冠是男子的成年礼,及笄则是女子的成年礼。
男子及冠时(二十岁),可以取一个“字”,比如著名文学家苏轼,他的字:子瞻、和仲。同样女子到了及笄(十五岁)的年龄,也要取个字。像东汉时期文学家蔡文姬,其实她名琰,她的字为:文姬。
在古代“字”和“名”是非常有讲究的。《礼记·檀弓上》记载的非常明确:“幼名,冠字”。这就告诉我们:幼年的时候父母会给孩子取名,到了及冠(或及笄)的时候就会取一个字,字一般是由先生取的。
但“字”和“名”在生活中不是可以随便称呼的。《礼记·士冠礼》中提到:“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 因为名是由父母取的比较尊贵,只有长辈才能称名。而字是由先生取的,同辈之中应该称字。及冠之后要称字,以尊重其名。到了老年的时候可以自己取号。晚辈既不能称名,也不能称字,只能称号。苏轼的号为“东坡居士”,欧阳修号则为“六一居士”。
中华民族为礼仪之民族,各种文化博大精深,深入研究,令人动容,原来名、字、号才是一个人称谓的全称,不过使用起来竟有如此讲究。
说了这么多关于“字”的含义,还有两个词值得一提:“及冠”和“及笄”。“冠”本意为帽子,是一种可以把头发梳理起来的东西,是帽子的总称。“笄”是古代女子用以装饰发耳的一种簪子。用来插在挽起的头发或帽子上。在古代,男女未成年之前都是蓄长发的,头发不是披发就是束于耳侧。只有到了成年那一天,男子二十岁行成人礼而戴冠;女子十五岁行成人礼而束笄,所以“冠”和“笄”既然是成人之礼,也自然就是男女成年的代称了。
【声明】本站为纯公益、非营利性网站,旨在将陕西乃至中华优秀文化的文图汇集于此,供更多公众免费交流、学习。本站未注明出处的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站无意侵犯原作者或著作权拥有者合法权益,亦无任何将之用于商业获利目的和行为。若本站无意转载其文图,或在原文中无标注原作者,请通过电话13384928744(微信同号),或76517731@qq.com邮箱告知,我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或按原作者要求补充标注,并对原作者致以真诚歉意。
本文二维码 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