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07日 18:32:20来源:今日头条 作者:现代汉服 浏览数:177 责任编辑:秦岩总编
拱手行礼,优雅得体;
拱手行礼,干净大气;
拱手行礼,美丽距离。
今年的最美时尚——拱手如仪。
自古以来
我们中国素有“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誉。
孔子曾经说过“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朝在自身基础上集采夏商之礼,最终形成后世奉为圭臬的周礼,历朝历代皆以之为礼之母本。
唐朝鸿儒孔颖达曾经这样释义“华夏”一词: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可以说,礼,不仅仅成为我们的族名,更深深刻在我们华夏子孙的血脉当中,生活当中,处处是礼。
近代以来
因为满清的腐朽落后导致中国积弱受西方帝国列强欺凌,很多人认为只有全面学习西方才能重新强大起来,于是各个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这个还体现在我们中国人与人之间交往相见时,往往第一时间就是下意识伸出手来握手见礼。
然而,错的是满清而不是我们的传统礼仪。
林语堂先生在《论握手》一文中曾写过:“吾中华各人自握其手实较合于科学原理。拱手之源,我虽然未考,但是由医学上卫生上讲比拉手文明,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
西式握手见礼不但不卫生,人们还需要近距离接触,加上时值疫情,新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在蔓延传播,从健康角度看,西方的握手礼并不利于健康和防护。
拱手之礼,简单、方便、实用,更重要的是卫生。行礼时,人与人之间相隔一米半左右,符合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期间流行病学专家要求的人与人之间的安全距离。
从文化角度来看,西式握手礼过于狎昵,这其中有多少不同的疾徐、轻重、久暂的变化,与我们内敛含蓄的传统审美相悖。
不愆不忘,率由旧章
“不愆不忘,率由旧章”,纵观我们中国古代的历史,最少有一千多年的时间,我们多次站在世界的顶端位置,我们的文化辐射影响了周边大大小小多个国家,并形成了中华文化圈。
这正是祖先们遗留的文化支撑我们拥有万国来朝的底气,作为一个目前世界上仅存的唯一一个文明古国,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经过这七十多年的发展,我们从外交、经济、科学、政治等各个方面都陆续站起来了,那么作为一个民族的根本—文化,也应该摆脱西方影响,重新建立我们的文化自信。
那么,我们中国传承了数千年的礼仪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传统礼仪中,以九拜之礼最为隆重,次之则是揖礼和肃拜礼等。现在很多人被误导,以为行抱拳礼是古人日常交往常用的,其实不然。
抱拳礼是源于军中的简礼,一般是在军中或者习武之人之间使用的比较多,它并不是正式的礼仪,而且它还有讲究,左手竖掌、右手抱拳,意思指的是友好切磋,反之,则是表示生死决斗之意,当然,不管是什么样的抱拳礼,非特定场合下使出,都是不太礼貌的。
在古代,日常相见时,多数时候,往往是男子行揖礼、女子行肃拜礼,这两种礼仪源自先秦,在古代,一直被我们中国人广泛应用于各种日常礼仪场合,是仅次于最隆重的九拜之礼的礼仪,如今也非常适用。
试想一下:双方遥遥相望,互相行个充满文化韵味的古礼,场面温馨隽永,既显亲热,又显优雅庄重和礼数,而且兼顾了健康卫生方面,可谓一举数得。
中国传统礼仪动作核心之一就是“拱手”,无论是九拜之礼还是揖礼、肃拜礼,都有这一个起始基础动作。
拱,古文中又通假为共,《说文解字·手部》注“敛手也”,《尚书大传》郑玄注:“兩手搤之 曰拱”,《礼记正义》注疏曰:“拱,沓手也。”,总结起来,拱手即两手交叠合于胸前行礼。
一阴一阳之谓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是我们传统文化中对世界的根本认识,这个认识也体现在华夏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礼制文化中也贯彻着这一哲学思想。
如,因男女性别不同,行的礼有细节区别,左手为阳、天、乾,右手为阴、地、坤,常言所道男左女右便是源于此,因此,男子拱手行礼时,左手掌平展叠放在右手掌上,女子则是右手掌覆盖在左手掌上。
一般平辈之间见礼,皆拱手平举至胸前、与肩持平高度,若是见到长辈或尊敬之人,则拱手举至头顶高度。
行揖礼时
全身正立,拱手后,由内往外水平线徐徐推出同时并俯身约三十度角,约两三秒后起身站直,回复站立姿态。
行肃拜礼时
全身正立,拱手后,微微屈膝同时头部拜向手部位置,静置约两三秒后起身站直,回复站立姿态。
礼以少为贵,华夏传统礼仪往往又以再拜为重,再拜,即拜两次。
行礼顺序中,一般都是晚辈先向长辈行礼,然后长辈回礼,以示长幼有序,这也是传统文化中一直提倡的“礼尚往来”之道。
《礼记》有云:“礼也者,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者也”,我们行古礼,不仅仅是为了健康,更是为了感念先贤、传承华夏文明,以示不忘初心。
【声明】本站为纯公益、非营利性网站,旨在将陕西乃至中华优秀文化的文图汇集于此,供更多公众免费交流、学习。本站未注明出处的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站无意侵犯原作者或著作权拥有者合法权益,亦无任何将之用于商业获利目的和行为。若本站无意转载其文图,或在原文中无标注原作者,请通过电话13384928744(微信同号),或76517731@qq.com邮箱告知,我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或按原作者要求补充标注,并对原作者致以真诚歉意。
本文二维码 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