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05日 07:24:00来源:今日头条 作者:扶摇中国风 浏览数:188 责任编辑:秦岩总编
中国古代内衣因为它“近身衣”(贴身)的特殊属性,种类和命名都多有不同。
一、按穿着位置区分
对膺(胸)、胸、心、肚、腰等上部躯干位置装束的表达而命名:
(1)抹胸
抹胸,是一种“胸间小衣”。也称“兜肚”“肚兜”“袜”“袜肚”“裹肚”“抱肚”“柏腹”“心衣”“诃子”之类的称谓。始于南北朝,其形制历代不同。“抹胸”是唐宋时期的称谓,为较宽长巾。宋代以后,或用纽扣,或用带系,名日“主腰”。而清代称之为“肚兜”。
徐珂《清稗类钞·服饰类》:“抹胸,胸间小衣也。一名袜腹,一名袜肚。以方尺之布为之,紧束前胸,以防风之内侵者。俗谓之兜肚,男女皆有之。”
抹胸或肚兜的形制是极其一致的,因其“不施于背,紧覆于胸而故名”。它有素色与绣花之分,有纱与绉的材质之分。
宋·淡士黄索绢抹胸
唐·高腰吊挂式抹胸
(2)主腰
主腰,元明清时期妇女的贴身之衣,“主”意指最重要,最基本的也称“拄腰子”“柱腰子”。旧时女子束于腋下脐上之无肩袖内衣,前身有细密之排扣。主腰的形制和繁简程度不一,有类似“抹胸”,仅“束之于胸腹间”,用阔幅纱绫并加以刺绣,为宫女所服的形制:也有装袖、开有衣襟或钉有纽扣等的形制。元明时期妇女的“主腰”通常为梳洗时的服饰,“泻尽琼浆藕叶中,主腰梳洗日轮红”,“以刺绣纱绫阔幅束胸间,名日主腰”。
主腰
明·五彩绣盘龙纹套头式红绸缎主腰
(3)心衣
心衣,即膺。
汉刘熙《释名·释衣服》称:“心衣,抱腹而施钩肩,钩肩之间施一裆,以奄(掩)心也。
心衣从服用位置上来讲,都在心、胸部位,《礼记·曲礼下》:“凡奉(捧)者当心,提者当带。”
(4)膺心衣
膺心衣,同“心衣”。遮护胸腹之衣,始见于先秦,汉代称抱腹,后世亦谓之帕腹、兜肚。《楚辞·九章·悲回风》:“纠思心以为攘兮,编愁苦以为膺。膺的形制历代有别,或单或夹,常服于内。作为内衣的“膺心衣”,在名分上是对“胸”“心”部位遮掩的进一步确定。
二、以穿着作用来区分
(1)衵衣,近身衣
衵衣,也称“衵服”,古代的种近身衣,穿着起来极为贴身。
《说文·衣部》:“衵,日日所常衣。”《玉篇·衣部》:“衵,近身衣也:日日所著衣。”《后汉书·文苑传》:“衡日:‘诺。’于是先解衵衣,次释余服,裸身而立。”《左传》日:“衵,近身衣也。”唐代杜预注引《字林》:“衵服,妇人近身衣也。”
(2)汗衣
汗衣,也称汗衫、汗襦、汗塌。贴身穿的内衣。
《释名·释衣服》:“汗衣,近身受汗垢之衣也。”《中国古今注》:“汗衫,盖三代之衬衣也。”
汗衣是夏季所用的贴身内衣,有凉爽透气的功效,以吸汗泽,材质也比较广泛,有麻、棉、丝、竹等。汗衣与其他内衣的不同在于男女同服,贵贱皆服,“唯天子以黄为别”。
(3)抱腹
抱腹,汉代衣名。犹先秦之“膺”。
汉刘熙《释名·释衣服》:“抱腹,上下有带,抱裹其腹,上无裆者也。”
抱腹仅仅是功能性的内涵,以行为的特征与位置而命名,指在胸、腹部包缠的服饰。
(4)兜肚
兜肚,也称肚兜、袜腹、抹胸。贴身护在胸部和腹部的菱形布块,用带子套在脖子上,左右两角钉带子束在背后,并有兜袋作贮物装饰之用。最具特色的内衣形制即“肚兜”(或“兜肚”)。它的“夜卧”功能区别于其他服装,有兜为特征,区别于其他内衣名称,同时还可以贮物、贮香、贮药,“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
清中期·五彩绣石榴盘扣式红绸地兜肚
民国·五彩绣喜上眉梢扇形白地棉布兜肚
三、从审美取向来区分
(1)羞袒
羞鄙羞袒,也称“鄙袒"”。
汉刘熙《释名·释衣服》:“作之用六尺裁足覆胸背,言于袒而衣此耳。”《释名·释衣服》:“汗衣,近身受汗垢之衣也”“或日鄙袒,或日羞袒,作之用六尺,裁足覆胸背,言羞鄙于袒而衣此耳。”其“羞鄙于袒”,目的在于遮覆胸背,以示雅观。
(2)帕腹
帕腹,亦称“袜腹”,遮护胸腹之小衣。先秦称“膺”,汉称“抱腹”,流行于魏晋南北朝,后俗谓之“兜肚”。
汉刘熙《释名.释衣服》:“帕腹,横帕其腹也。”《晋书》卷五十九:“时又谣日:‘著布帕腹,为齐持服。’”《陈书》卷三十五云:“性质朴,不事威仪,冬则短身布袍,夏则紫纱袜腹。”帕腹,“不事威仪”,表其性质,适合于家居休闲。
(3)宝袜
袜,也称袜肚,抹肚,为兜肚的古称。宝袜,更为珍贵.精美的袜肚,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
唐代卢照邻:“倡家宝袜蛟龙帔,公子银鞍千万骑。”张柬之《大堤曲》:“南国多佳人,莫若大堤女。玉床翠羽帐,宝袜莲花距。”隋炀帝《喜春游歌》:“锦绣淮南舞,宝袜楚宫腰。”可见宝袜是具有观赏的要求和条件的。
(4)诃子
诃子,同“抹胸”,护胸小衣。始于唐朝,据说由杨贵妃开创。
(5)亵衣
亵衣,贴身穿的上衣,秦汉以来对近身衣的通称。也称为“小衣”“胁衣”“私”“衷衣”,出自它不能轻易示人的服用性质。
《苟子·礼论》:“设亵衣,袭三称。缙绅而无钩带矣。”杨惊注:“亵衣,亲身之衣也。”司马相如《美人赋》:“女乃弛其上服,表(露出)其亵衣。”《诗经·秦风·无衣》:“岂日无衣,与子同泽。”郑笺:“泽,褒衣,近污垢。”泽即汗泽,用以名内衣,犹如现在的汗衫
【声明】本站为纯公益、非营利性网站,旨在将陕西乃至中华优秀文化的文图汇集于此,供更多公众免费交流、学习。本站未注明出处的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站无意侵犯原作者或著作权拥有者合法权益,亦无任何将之用于商业获利目的和行为。若本站无意转载其文图,或在原文中无标注原作者,请通过电话13384928744(微信同号),或76517731@qq.com邮箱告知,我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或按原作者要求补充标注,并对原作者致以真诚歉意。
本文二维码 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