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1月05日 19:56:36来源:头条号 作者:高考微言 浏览数:1187 责任编辑:本站小编
一、树木类
①松柏:松柏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高洁的品质。
②竹子: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同时竹子、竹林也深为隐者所爱。如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③杨柳:掉在水里你不会淹死,呆在水里你才会淹死,你只有游,不停地往前游。——《中国合伙人》
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苦,只要走的方向正确,不管多么崎岖不平,都比站在原地更接近幸福。——《千与千寻》
“柳”谐音“留”,常作留客之意,又因柳丝柔长,风吹而成缠绵难舍之状,故古人常折柳送别。最擅长将别情用柳化成形象语句的是柳永,如他在《雨霖铃》中写道:“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以杨柳岸配合晓风、残月等意象,把自己与情人分别时的凄惨之意描绘得淋漓尽致。
④梧桐: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其一)》:“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入题,烘托出一种萧瑟冷寂的氛围。
二、花草类
①采薇:借指隐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
②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③落花:落花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诗人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如李煜的《浪淘沙令》:“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④菊花:作为傲霜之花,菊花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另外还有很多诗句都是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诗句中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人格的写照。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⑤梅花:梅花在寒冬中傲然开放,因此它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们的敬仰与赞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三、鸟兽类
①杜鹃:古诗中的杜鹃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深沉的乡思。
②鹧鸪:鹧鸪的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人们的离愁别绪和对旅途艰险的联想。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诗中的鹧鸪不单纯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③寒蝉:寒蝉(秋蝉)是悲凉的同义词。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④鸿雁:鸿雁是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如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意思是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已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比较普遍。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
⑤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哀鸿”一语出自“鸿雁”。《诗经·小雅·鸿雁》曰:“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见到使者,都开始倾诉,如鸿雁哀鸣,声音不绝。后来以“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⑥沙鸥: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
四、日月星辰
①夕阳:夕阳残照,能引起人无穷的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等。这些思绪往往错综交织,让人感慨万千。诗人笔下的夕阳(包括斜阳、残阳等)多给人失落凄凉、漂泊沧桑之感。如李商隐的《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古人常用“夕阳”发思古之幽情。古人还常用“夕阳”写男女相思之情。范仲淹的《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借“夕阳”来渲染男女朝思暮想而不得相见的伤感情思。
②白衣苍狗: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世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像灰狗。
五、典故类
①昆山玉:比喻杰出的人才。出自李斯《谏逐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后人就以“昆山玉”比喻优秀人才。
②羌笛:羌笛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它发出的声音凄切哀婉,在唐代的边塞诗中经常被提到,如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本站总编:秦岩 微信号:shaanture 新闻热线:13384928744】
本文二维码 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