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女皇武则天的功过是非

乾陵
作为历史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在历史上一直饱受争议的人物。现今,千年岁月,早已如浮云散去,只留下一座无字碑,任后人评说。
武则天虽然称帝,但并没有单独修建陵墓。在她死后和唐高宗李治合葬在了一起,历史上称为乾陵。乾陵就位于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墓因山为陵,气势雄伟壮观。梁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高宗和武则天两帝的合葬墓就在此峰中。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为司马道,故而这两峰取名叫“乳峰”。
从乾陵头道门踏上石阶路,计537级台阶,其台阶高差为81.68米。走完台阶即是一条平宽的道路直到“唐高宗陵墓”碑,这条道路便是“司马道”。两旁现有华表1对,翼马、驼鸟各1对,石马5对,翁仲10对,石碑2道。东为无字碑,西为述圣记碑。有王宾像61尊,石狮1对,周围还有17座陪葬墓。“唐高宗陵墓”墓碑,高2米,是陕西巡府毕源为高宗所立,原碑已毁,现在这块碑是清乾隆年间重建的。此碑右前侧另一块墓碑,是郭沫若题写的“唐高宗李治与则天皇帝之墓”2个大字。
乾陵这座合葬墓至今未被盗过。1966年至1971年,我国考古学家曾多次对此墓进行勘察,结论是其墓坚固异常,据勘查从墓道口到墓门长631米,宽3.9米,共39层,全用石条填砌,各层石条再用铁栓板固定,并灌注了铁汁,这些情况与文献所载一致,由此完全可以确信此墓确实难以开掘。
乾陵附近还有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及懿德太子墓。

无字碑
无字碑
即碑上无一字。据说是按武则天的遗愿所为,故碑未刻一字,其意是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评说。如今碑上刻的不少文字,是自宋金以后的后人所作。
唐高宗驾崩后,各国的王侯与使节,纷纷来唐都长安(今日之西安)吊唁,并亲往乾陵送葬,为纪念当时的盛况,武则天命人将参加葬仪的各地王宾和使节,仿真人服饰及大小雕刻成61尊像分站两旁,即“六十一番臣”像,每尊像都宽腰束带,躬礼侍立,遗憾的是头都被砸掉了,追其因果,传说纷纭。
鉴于无字碑的珍贵,武则天纪念馆于1998年照原碑复制于庙内,取名“丰碑”,其用料规格略大于原碑,它高9米,宽2.15米,厚1.6米,重100吨,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古典青石碑。碑首并排8条螭龙,碑身两侧阴刻两条升龙长4米,前面刻有金代皇弟都统经略朗君的一段记事。记事全文84字,用早已约绝迹的古代契丹小篆书写出,并有汉文对译,是目前国内金代石刻文字中最珍贵的绝品。

乾陵石刻
石刻
乾陵陵园内现存精美绝伦的大型石刻124件,被誉为“盛唐石刻艺术的露天展览馆”。据证实,乾陵是迄今为止唯一未被盗掘的唐代帝王陵墓。在陵园的永泰公主、章怀太子、懿德太子三座陪葬墓内发现有精美的唐代壁画,堪称“盛唐绘画艺术的地下画廊”。
固若金汤的陵墓
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两个皇帝合葬在一起,这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至今,乾陵还未被盗过。西安是10朝古都,古代帝王墓甚多,许许多多富有历史价值的墓被盗贼所盗,甚至盗空,连名闻中外的秦始皇陵墓也逃不过劫难,唯武后与高宗的合葬墓未被盗。
《唐会要》记载,“乾陵之宫,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铸铁,以固其中”。因为太坚固,乾陵才幸免于盗。实际上自武则天入葬后1300余年间,盗墓者一直没有放过乾陵,最早盗乾陵的是黄巢起义军。
据勘查从墓道口到墓门长631米,宽3.9米,共39层,全用石条填砌,各层石条再用铁栓板固定,并灌注了铁汁,这些情况与文献所载一致,由此完全可以确信此墓确实难以开掘。
《陕西通志》引已失传的唐书《雪航肤见》称,“武后陵,黄巢伐之”。据说墓道快要挖开时,忽然风雨大作,吓得挖墓义军逃走,留下了一道很深很深的“黄巢沟”,乾陵免遭首劫。五代时期,又遭遇此事,同样因“唯乾陵风雨不可发”。
最近的一次发生在民国初年,有国民党老兵回忆,孙连仲当年派工兵用黑色炸药炸开了墓道表面封石,也因出现天气异象,怕遭意外而作罢。
【本站总编:秦岩 微信号:shaanture 新闻热线:13384928744】
上一篇:
陕西仰韶文化遗址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