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5月07日 15:05:30来源:陕西戏曲广播 作者:李想 浏览数:662 责任编辑:本站小编
“懂戏”是执导戏曲的先决条件。从这个立场上说,岂止是话剧导演,即便是动画片导演,在熟悉舞台规律、掌握舞台导演规律的前提下,在充分尊重戏曲表演规律、了解剧种特征差异、了解演员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就可以执导戏曲,甚至可以生产出不错的剧目。
那么问题就又出现了,怎样才算是“尊重戏曲基本规律、了解剧种特征差异、了解演员实际情况”呢?
首先,尊重戏曲基本规律是执导戏曲第一要务
尽管很多剧种都从话剧中汲取过养分,获得过不少收益,但戏曲终究不同于话剧,有着自身的表演规律。以高度完善的昆曲,以及比较完善的京剧、梨园戏、秦腔为例,基本都具有虚拟、程式、写意等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戏曲的表演规律。
京剧《党的女儿》剧照
如果不了解基本规律,完全套用话剧常用的高度写实手法,就容易造成“话剧加唱”的尴尬局面,这一点在现代题材创作中尤其显得问题严重。戏曲演“飞夺泸定桥”,就不应该在舞台上“还原一座桥”,过于写实就破坏了戏曲的美感,同时也不利于程式的设计和展示。因此,不管什么导演,准备执导戏曲之前还是应该先尊重戏曲的基本规律。
其次,要了解剧种特征差异
中国的剧种数量众多、种类丰富,形成年代差距最长可达三四百年,形成地域距离可能有几千公里,这就意味着虽然都可以叫做戏曲,但剧种和剧种本身还有巨大区别。因此,优秀导演在执导不同剧种时,还是要把剧种的差异作为自己学习的对象。
如果非要以昆曲的程式来要求其他剧种,梨园戏的螃蟹手显得奇形怪状,商洛花鼓被当成扭秧歌;如果非要以京剧的唱腔规范来要求其他剧种,越调申凤梅的唱中带笑就不符合发声规矩,秦腔花脸就会被当做撕心裂肺的吼叫。
特别是长期执导某一剧种的导演,在面对其他剧种时,千万不能“一根尺子量到底”,因为戏曲不是标准化的工业产品,剧种的个性决定了差异长期存在。梅兰芳先生曾言“我们现在有着三百多个地方剧种,发掘出五万多个传统剧目,这笔丰富多采的遗产,保存在各剧种里,向来是可以彼此移植的,但各剧种的风格不一样,移植的时候,不要忘记了自已的本来面貌”,就是这个道理。
再次,导演要了解演员的实际情况
擅长演唱的演员,就要结合演员实际设计唱腔,让唱腔特征征服观众的耳朵;擅长表演的演员,就要结合演员的实际安排表演,通过细腻的表演吸引观众的目光;擅长武戏的演员,就要结合演员实际安排场次,充分展示演员的武戏功底。导演只有充分的了解演员的实际,才能作出适当的安排。
我们确实看到过某新编戏里,一个并不以唱功见长的演员被安排了一大段唱腔,他在台上声嘶力竭、观众在台下撕心裂肺,最后勉强通过咿呀拖腔结束了演唱,观众差点喝倒彩。除了感叹演员自不量力之外,观众只怕还是要说导演的设计有问题。
所以,即便长期从事话剧的导演,只要充分掌握了戏曲的基本规律,尊重戏曲本身的特征和差异,尊重演员的实际情况,创作出的剧目总也不会太差。
【本站总编:秦岩 微信号:shaanture 新闻热线:13384928744】
本文二维码 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