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1日 04:24:50来源:今日头条 作者:华豫之门 浏览数:298 责任编辑:本站小编
时尚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远看头 近看脚
不远不近看中腰
最近,在《华豫之门》节目里
出现了这样一件藏品
它让我们知道了中国古代美男子
是怎么在腰间“炫富”的
清代 望子成龙玉带钩
它是古人腰间的“潮流”小物件
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它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
叫做“带钩”
明代《无款夫妇容像》中的带钩细部
小科普
带钩的作用是用以钩连腰带的,由钩首、钩颈、钩体、钩面、钩尾、钩柱和钩纽等组成。
带钩材质有许多种
金银铜铁的都有
然而级别最高的却是玉带钩
今天我们主要来聊聊这玉带钩
主要时期的玉带钩
玉带钩的历史悠久,但是玉带钩的流行主要在以下两个时期,一是:战国至汉代;二是:元、明、清时期。
良渚文化玉带钩
现藏于浙江省考古文物研究所
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玉带钩,来自距今4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这个时期的带钩是用事先修整好的长方形玉块,切割钻磨而成,一端有穿系的孔,另一端做钩形,用于钩系,用法是钩首向内。钩首较长,束带结实而不易脱钩,实用性较强。从其精美程度看,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带钩已经具有了礼器的性质。
春秋鸭首形玉带钩
现藏于宝鸡市考古队
鸭首玉带钩呈环状,钩头呈鸭首状,鸭首喙尖上翘,喙底部平整光滑,上部正中突出,与两侧形成三角形。鸭首后面是一圆条环,环近似椭圆形,形似鸭身。鸭尾制成横向圆柱体状,中部开一较大的圆孔,应为连接条带之用的榫孔,整体器形观之似鸭在水中游曳一般。
春秋鸟首形玉带钩
现藏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这件鸟形玉带钩,呈现鸟回首状,圆首圆眼,通体圆润丰满,无纹饰,器形规整,打磨精细,生动自然。
西汉玉带钩
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
在两汉时期,玉带钩为帝王、贵族所专用,材质精良,工艺更加精巧。带钩的形式也有了新的发展,有长条形、琵琶形、螳螂肚形。长条形的断面有圆棒形、方形抹棱和矩形。汉代的玉带钩曲线优美,棱角分明,钩首有螭首、龙首等。钩身素面较多,有纹饰的仍以勾云纹、谷纹和菱形纹为主。此外还有用浅浮雕、高浮雕在钩峰琢龙、螭、云头形象的,这类钩见于西汉早中期。
元代螭纹玉带钩
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书所
元代时,玉带钩被蒙古人用于腰带上,带钩再度在社会日常生活中流行开来,形制主要源于战国两汉的玉带钩造型。常见的主要有两种:一是琵琶形,形式仿汉代带钩,素面与饰纹均有,所刻的纹饰有仿古的蟠螭纹、勾云纹,纹饰的琢法已失古意;二是螳螂身形,该型带钩单薄细长,带钩后身弧度大,弧形内带钉,多作鼻纽或椭圆形纽,鼻纽是元代带钩的典型时代特征。
明代玉带钩
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明代玉带钩造型较元代更为丰富,有琵琶形、螳螂肚形、条形、圆棒形及雕成龙、螭、鸟、兽、虫等异形带钩。螳螂肚形数量最多,钩头多作龙首,此外还有鸭头、羊头、凤头、如意头、马头等数种。龙头雕刻的比较清瘦,龙嘴变尖,眼如同虾眼外凸,颈部细,钩身弧度较大,弧内带钉,有圆面、椭圆面等。
清代玉带钩
现藏于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
清代玉带钩基本继承了明代风格,造型上没有大的变化,然清代的用料、做工、上光普遍好于明代。有些钩身雕鸟兽、虫、鱼等图形,纹饰设计颇具匠心。从整体看,清代带钩造型纹饰的细部处理仍有自己的特点,表现在龙螭形象多首大颈粗,螭虎神情呆板,常见扁平三尾;带钩后身弧度变小,钩身下带钉较矮。
带钩的收藏价值
带钩具有的文化艺术价值以及其小巧价廉的特性,这种特性也是导致其收藏热不断升温的重要原因。同时,古代带钩的自身用途属性也决定了保存完好的存世带钩数量有限,这也是其在市场上紧俏的一个核心因素。
【本站总编:秦岩 微信号:shaanture 新闻热线:13384928744】
本文二维码 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