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8月26日 09:48:11来源:今日头条 作者:宝库 浏览数:1313 责任编辑:本站小编
自明朝正德年间诞生以来,紫砂壶就成了很多人的心头好。
如今,紫砂壶更是凭借着不俗的养生和收藏价值,当选喝茶必备茶具。没有一把紫砂壶,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喜欢喝茶。
But,紫砂壶诞生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500年(比起瓷器真的很短了),但家族极其庞大,壶形不下百种。想从中挑一把自己喜欢的,难度着实不小。
当然,贴心如小编是不会让大家为难的,《紫砂壶经典器型图谱》已经准备好,快掏出你的小本本。
紫砂壶按造型大致可以分为光素器、花塑器、筋纹器三大类。光素器为表面光素的几何体,花塑器为仿生的自然形体造型,筋纹器则在壶身表面布满类似植物瓜果、花瓣的筋瓤和纹理。
先看光素器。
光素器俗称“光货”,以几何形体为主体,素面无饰,线条、形体考究,造型简洁高雅又富于变化,有圆器和方器之分。
一、光素器—圆器
圆器主要以圆球体、半圆球体、圆柱体、半圆柱体及锥形体为基本形,造型 “圆、稳、匀、正”,壶身多光素,偶尔采用陶刻加以装饰,突出文人气质。
圆器是紫砂壶最基础,同时也最富变化的造型,素有“圆不一相”之说。
1、石瓢壶
壶中百变,首推石瓢。
石瓢壶是紫砂传统器型,其起源众说纷纭,主要造型特点为
壶身呈梯形,亦曲亦直;壶嘴直流;壶把多呈倒三角;壶盖为平压盖(盖压于壶口之上),上有桥式钮;壶底为钉足,呈三角鼎立状。
顾景舟制子冶石瓢
石瓢壶古朴大方,端庄稳重,是最受欢迎的紫砂款式之一,陈曼生、瞿子冶、顾景舟等名家都贡献过经典作品。
2、西施壶
西施壶由明代紫砂壶名家徐友泉首创,原名西施乳,顾名思义,其整体造型宛若西施之丰乳,后人觉得这个名称不甚雅观,才改称西施壶。
西施壶
西施壶通身丰润饱满,壶流短而粗,壶把向外回转呈倒耳形,截盖(将壶上端切开,截下部分直接做盖,盖合后外形完整)球形钮,壶底则为微微内凹的一捺底。
一捺底
3、文旦壶
将西施壶整体拉长,就得到了文旦壶。
相较于西施壶,文旦壶的身筒略紧、略高、略挺拔;西施壶丰满圆润,文旦壶窈窕秀美。
发祥款朱泥文旦壶
4、龙旦壶
再将文旦壶进一步拉长,就又能得到龙旦壶。
龙旦壶也称“龙蛋壶”,通体呈蛋状,短直流、倒把、扁圆珠纽,做工小巧精致,壶身光滑圆润。
清初朱泥龙旦壶
5、葫芦壶
清代书画家、篆刻家陈鸿寿(字曼生)曾与紫砂壶名家杨彭年、杨凤年合作开发了十八款紫砂壶,史称曼生十八式,葫芦壶便是其中之一。
曼生葫芦
葫芦壶设计新颖,壶身收腰呈葫芦状,壶嘴短而上翘,壶把呈半环形,平压盖、盖顶桥型钮上设有套环装饰,整体线条以浑圆为主,十分流畅。
6、匏瓜壶
匏瓜,葫芦的变种,果实经常被人们剖开当做水瓢使用,俗称“瓢葫芦”。
匏瓜
匏瓜壶仿照匏瓜制作而成,为曼生十八式之一。敛颈鼓腹,弯流上翘,壶把呈圆弧状,截盖恰好在匏瓜的颈部与壶口对接处,上有瓜蒂形壶钮,整把壶盈润丰腴,造型雅致。
曼生匏瓜
7、茄段壶
茄段壶,比匏瓜壶更显丰硕,造型灵感来自枝头的茄子。
顾景舟制茄段壶
壶身丰硕,颈部内敛,壶嘴二弯,耳状壶把,圆弧形截盖,壶纽似茄蒂,整体造型浑圆素朴,壶身线条过渡自然流畅。
8、井栏壶
陈曼生首创,曼生十八式之一,造型源于古代井旁的石栏。
井栏壶的造型多样,壶嘴可直可弯,壶把耳状、环状都有,壶钮柱状、桥状皆可,压盖、嵌盖(壶盖嵌入壶口沿之内)不限。
唯有一点,壶身一定是井栏一样的柱体。
杨彭年制曼生井栏
9、莲子壶
明朝崇祯年间有一种“莲子罐”,直口垂肩圈足,鼓腹长圆身,整体造型像一颗莲子。
莲子罐
莲子壶造型取材于莲子罐,壶体饱满,宽口垂肩,鼓腹直落,近底处微微内收,壶把后多带垂耳,如美人手臂作叉腰状,整体形似莲子,端庄雅致。
莲子壶
莲子壶壶盖为饱满的弧形压盖,在盖沿和口沿各有一条粗细不同的烧线,这种上粗下细复合在一起的双线,称为天压地或子母线。
10、掇只壶
掇只壶由莲子壶演变而来,相比于莲子壶,掇只壶去掉了壶把的垂耳,多了像瓷器一样的明显圈足,更为大气宽厚。
大亨掇只壶
由于紫砂是打泥片成型,要实现圈足的效果,必须单独做一个底粘接上去,因而紫砂壶的圈足叫做“加底”。
加底
11、掇球壶
掇球壶同样由莲子壶演变而来,没有了莲子壶的垂耳,也没有掇只壶的加底。壶钮,壶盖,身壶,由小中大三个顺序排列的球体组成,似小球掇于大球上,故称掇球壶。
大亨掇球壶
掇球壶为道光、咸丰年间制壶名手邵大亨原创,是最优秀的紫砂壶代表款式之一。
12、华颖壶
华颖壶,为顾景舟在掇球壶的基础上创造的新壶形,“华”即“花”,华颖壶想传达的即为为花苞初绽、花意招展的意境。
顾景舟制华颖壶
相较于掇球壶,华颖壶腹部压缩更加扁而鼓,壶口缩小,子母线式压盖改为截盖,壶底加圈足,造型更为秀致挺立。
13、仿古壶
仿古实为“仿鼓”,造型源于古代战鼓,有说为邵大亨初创,也有观点认为是清末紫砂刻陶家赵松亭最早烧制。
仿古壶
仿古壶身扁、腹鼓、颈高、盖板平滑,壶盖与口沿子母线吻合严密,扁钮有力,整体骨肉亭匀,收展有度。
14、柱础壶
古时,人们会在木柱的底下垫一块石墩,以起到防潮作用,同时也加强柱基的承压力,那块石墩就是柱础。
柱础石
柱础壶由陈曼生初创,取材于柱础石,为曼生十八式之一。
杨彭年制柱础壶
嵌盖与壶口平齐,壶身似圆石鼓凳,圆肩平颈,由上而下渐渐舒展外撇,至腰部圆折往内收,壶底则为加底假圈足。
15、周盘壶
陈曼生原创,造型仿造古时用于风水探测的罗盘,曼生十八式之一。
周盘壶壶身造型为扁圆,坡颈平口,直流上翘,平压盖带扁钮,壶底为三钉足,整体造型圆润而不失刚劲。
杨彭年制周盘壶
16、半月壶
半月壶同样出自曼生十八式,壶身饱满呈半月形,壶盖完美嵌入半月内,短弯流,圆乳钮,壶把粗壮,质朴无华、典雅端庄。
半月壶
17、却月壶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却月即为“缺月”,陈曼生首创,曼生十八式之一。
壶身似圆月,唯底部有缺,既贴合“缺月”的主题又能实现功能上的平稳放置,壶嘴三弯,嵌盖、桥钮。
陈曼生铭杨彭年制却月壶
18、瓦当壶
瓦当壶又叫半月瓦当,模仿汉代瓦当式样而成,属曼生十八式之一。
半瓦当
瓦当壶壶身为呈半瓦当状,嵌盖小巧,上有桥形钮,壶嘴短而粗,壶身多有铭文,且一般正面刻阳文,阴面刻阴文之壶式,意境古补。
半月瓦当
19、汉瓦壶
瓦当壶模仿的是半瓦当,而汉瓦壶则是仿照完整的汉瓦制成。圆筒形壶体,壶嘴较短,盖似圆盘,壶钮为桥式,壶把呈耳形。
汉瓦壶
20、秦权壶
“权”指用来称量重量用的秤砣,秦权,顾名思义就是秦代的秤砣。
秦权壶仿照秦代秤砣制成,朴素敦厚,古雅大方。壶身高耸上部收敛,嵌盖微鼓,桥形钮如秤砣的系耳,壶嘴短而上翘,壶把分耳形与龙形两种。
顾景舟制秦权壶
21、汉铎壶
铎是一种大铃,古代乐器,汉铎壶,意味其造型取材于汉代的铎。
顾景舟制汉铎壶
汉铎壶造型规整,壶身似钟,平嵌盖与壶融为一体,柱钮上仿照铎之短柄设计有圈线,壶流如鱼嘴,略凹而微翘,壶把呈耳形而略带方意。
22、线圆壶
线圆壶本世纪40年代始兴起,整体呈扁圆状,壶身以上下两个扁半球体对合而成,且在中腰接缝处饰一泥圈,故名“线圆”。
线圆壶
一弯长嘴,耳形把下留垂耳,钮似拱桥,壶底为简洁的一捺底,整个壶在扁圆中求韵味。
23、虚扁壶
在宜昌话中,“虚”与“水”“书”发音相近,因而虚扁壶也叫水扁壶、书扁壶。最早见于明末紫砂大师时大彬,其最大特点就是 “扁”。
时大彬款虚扁壶
业界素有”造型扁一分,成型难一分”之说,虚扁壶壶身矮扁,壶腹鼓凸,腰身折合,扁而不塌,是紫砂传统全手工成型中最难得的器型。
24、汉扁壶
汉扁壶是清朝咸丰、同治年间万泉氏所创作。
程寿珍制汉扁壶
壶体扁圆,底部圆润丰满,腹肩处折而内收,产生出曲折刚劲的张力,壶口硕大、平盖稳重,壶把向外拉出,整个壶质朴而大气。
25、一粒珠
一粒珠相传是明天启、崇祯间制壶名家惠孟臣所创,造型古朴,庄重典雅。
邵友兰制一粒珠
一粒珠壶身饱满如同大珠,壶钮圆润如同小珠,壶开小口,嵌盖与壶身如同一体,丰肩圆腹,弯流环柄,圆润之余却不显臃肿。
26、美人肩
古代女子以削肩为美,所谓美人肩即是如今说的溜肩膀,“美人肩壶”造型就来自古代美人的肩线,又称“圆珠壶”。
陈用卿制美人肩
美人肩壶身圆润,身筒略长,肩处最宽,往下逐渐内收,壶盖与壶身仿佛合为一体,壶嘴三弯,整体造型饱满端庄,带有宫廷的雍容华贵之感。
27、梨形壶
梨形壶因形状似梨而得名,瓷质的梨形壶元代已经开始烧造,而紫砂梨形壶则最早见于明代惠孟臣,此后历经明清两代,经久不衰。
梨形壶
梨形壶身似梨形,腹部鼓凸,颈部内收,壶盖拱起与器身相接,圆珠钮、三弯嘴、圆圈把,深受爱茶之人喜爱,有“手中无梨式,难以言茗事”之说。
28、思亭壶
思亭壶由清代紫砂名家陆思亭所创,似拉长版的梨形壶,壶身更为修长俊挺,壶颈长而细,三弯嘴自腹部向上几与壶身平行,俊秀高雅。
思亭壶
29、唐羽壶
紫砂壶壶把一般分为端把、横把与提梁三种,以上壶形皆为端把,唐羽壶则是横把。
唐羽壶是一种创新壶形,也叫侧把壶,造型源于唐代煎茶所用茶器中的一种单柄壶。
唐代石制茶具 台湾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藏
唐羽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壶把设计成握柄,位置与壶身成直角,一般外接长木柄,把手线条优美流畅,似羽翼飞升,故称“唐羽”。
唐羽壶
30、提梁壶
以提梁为把的紫砂壶叫做提梁壶,提梁一般安装在壶身上方,与壶嘴呈一条直线。
提梁壶造型多样,比较经典的著名器型有以下三种。
大彬提梁:壶身为丰满的半球体,溜肩、出颈、平压盖,圆环状提梁,六方三弯嘴,六瓣平扣钮,整体气势雄健,浑然一体。
大彬提梁
曼生提梁:曼生十八式之一,壶身与提梁比例各半,由下至上形成近梯型状,中间由肩上圆弧和隆起的半圆盖,高高的桥塑钮,配上长直嘴。
曼生提梁
鹧鸪提梁:顾景舟原创,以神似鹧鸪鸟而得名,扁圆柱体壶身,嵌盖平滑,三柱高提梁见棱见方,靠近壶嘴一端分为两支。
鹧鸪提梁
二、方器
方器造型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讲究“方中寓圆”,要求线面挺括平正,轮廓线条分明,合理把握好线与角、线与面的关系,整体端庄稳重。
方器造型变化众多,四方、六方、八方为基本形状,需要说明的是,此三种名称并不指具体指某种壶形。根据高低大小不同,其中又可生出万千变化。
四方
六方
八方
除此之外,方器还有以下经典器型。
1、亚明四方
1963年画家亚明到宜兴采风,与以方器见长的紫砂制壶大师王寅春结识,于是亚明画图,王寅春制作,遂有“亚明四方”。
亚明四方
亚明四方壶身、壶把、壶盖、壶钮皆为方形,角钝而匀,线挺而直,方中寓圆,壶体加底设计,更见挺括大气。
2、斗方
斗方也称升方或方斗,造型源自古代用来量米的方斗。
斗
斗方壶壶身下宽上窄如同倒置的斗,梯形桥钮,方盖嵌入壶身,四方壶嘴直流,整体刚正挺拔。其中壶把的曲线设计,使斗方壶方正中不流于呆板。
斗方
3、合斗
陈曼生初创,曼生十八式之一,曼生传世茗壶中唯一之方壶。
合斗壶形如其名,壶身似将一正一反两个方斗合在一起,除桥形钮方中寓圆外,其余部件皆为四方体,棱角分明,四平八稳。
曼生合斗
后人在曼生合斗的基础上,将壶身切面改为六面,其余部件也改为六边形、六方体,是为六方合斗。
六方合斗
4、汉方壶
汉方壶早在明代已经,清中期以后开始广泛烧制,是紫砂壶中历史最悠久的传统造型之一。
汉方多大壶,壶体扁方,壶身高耸,上窄下款,壶流以四分之三平贴身筒,壶钮多拱桥式,龙形壶把,线条挺拔俊朗,雄伟大气。
汉方壶
历史上汉方多在全身装饰满彩,只壶把、壶嘴所在两侧面留白,尽显盛世之奢华。
5、印包壶
印包壶为明代制壶名家时大彬首创,壶体形似包裹有印玺的包袱,又称“包袱壶”,因含有包裹财货奉赠之意而广受欢迎。
造型或长方或正方没有定式,唯四方基底,及壶身上部的包袱褶为最大特征。
时大彬制印包壶
6、传炉壶
传炉壶以古代道家炼丹所用丹炉为原型,有青铜器般的庄严与稳重。虽属方器,但边角圆滑,是方中有圆,圆中寓方的典范。
传炉壶
传炉壶壶身方中有圆,几无棱角;四足鼎立,足外缘与壶身外缘等齐;三弯流曲折自然,把手方中带圆;全器古朴典雅,浑厚端正。
7、雪华壶
雪华即雪花,雪华壶取瑞雪兆丰年之意,是顾景舟于20世纪70年代创新之作。
雪华壶造型以直线为主,壶底、壶身、壶盖、壶钮,皆为大小比例合度的六方形块面,整体造型上密下疏,棱角分明。
雪华壶
8、僧帽壶
僧帽壶原为瓷器器型,元代即已出现,因壶口形似高僧所戴五佛冠而得名。
唐僧头上戴的就是五佛冠
明代紫砂壶兴起之后,制瓷匠人流入紫砂领域,出现了紫砂款僧帽壶。
时大彬制莲瓣僧帽壶
僧帽壶口沿上翘长有五瓣莲花,壶盖呈正五边形卧于口沿内,盖钮为佛球状,犹如僧帽之顶。壶流呈鸭嘴形,束颈、鼓腹、圈足、曲柄,是方器中最为复杂和精致的一款。
此外,还有以某些经典圆器为原型的衍生款方器,比如六方掇球,
六方井栏
六方石瓢
......
好了,到这里我们终于扒完了光素器,不得不再次感慨紫砂文化、博大精深,话说大家如果想看小编接着扒花塑器和筋纹器,记得关注我们哦。
【本站总编:秦岩 微信号:shaanture 新闻热线:13384928744】
本文二维码 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