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19日 12:22:39来源:今日头条 作者:文史团子 浏览数:741 责任编辑:秦岩总编
一、低矮家具的诞生
低矮家具的诞生阶段是在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发展的时期。
当时儒家文化是最具有影响力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的理论核心是“仁”,而体现仁的制度或行为的准则是“礼”。
在这个时期,家具也陆续出现了一些新的形态,色彩变得十分艳丽,低矮家具在贵族阶层已比较普遍。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也有较大的提高,汉代时期贵族们使用床榻已经普及,民族之间频繁交流,使得少数民族的家具进入中原,高型家具开始萌芽。
二、春秋——色彩艳丽,种类繁多
春秋时期是中国封建制社会形成的时期,这一时期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儒家文化最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
“百家争鸣”的局面反映了当时社会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矛盾的激烈和政治斗争的复杂。在这一时期,随着铁器的出现和耕牛的普遍使用,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有力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
在家具制造方面,也陆续出现了一些新的形态,木工匠师们不但掌握了木材的烘干和施胶等技术,还创造了许多新的榫卵工艺,以便适应各种家具构件发展的需要,为家具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这一时期,低矮家具在贵族阶层使用已经比较普遍,家具的色彩也开始变得十分艳丽。
漆饰在春秋时期被广泛使用,不仅在车辆、乐器、祭祀用具、妆奁上使用,家具上也大量使用漆饰。
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依然保持着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因此,家具的品种主要是几、案等。如何区别几和案呢?形体较窄的是“几”,它的高度与人坐下之后身体侧靠或前伏的高度相适应,主要是用来供人倚靠的家具。
“案”和“几”的区别在于“案”是长方形的桌子或者是把一张长木板架起来,用它来代替桌子的工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起居中,“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春秋时期,几的种类非常多,根据资料记载,当时已经有玉几、雕几、彤几、漆几、案几等多种形式的“几”类家具了。
另外,在《荀子・大略》中记载:“天子内屏,诸侯外屏。”
说明当时已经有屏风出现,而且由于等级森严的缘故,屏风使用也有严格的规定。夏商周时期的“榻”发展到春秋时期,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床。
在《诗经》中,有“或息偃在床”的记载,还有《小雅・斯干》中“载寝之床”等,这些都说明了木床作为一种作息的用具,在春秋时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手工业的发展离不开能工巧匠的推动,春秋时期,著名的匠人层出不穷,鲁班就是其中最著名的木匠,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名有姓的家具大师。
春秋时期的木工已经学会运用规矩准绳等测量工具,以取方圆平直。
墨子主张“以矩尺量方,以圆规量圆,以绳量直,以悬垂量垂直,以水定平”。可见,当时已经有比较系统的测量方法。
三、战国——造型古朴,用料粗硕
战国时期,人们依旧是以席地跪坐的起居方式为主,这是我国低型家具形成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家具纹饰,打破了商朝的神秘色彩和西周的井然有序,开始变得富有鲜艳的色彩,在家具制作中,许多生动活泼的动物形象和纹饰被应用其中,而且动物形象惟妙惟肖,具有浓厚的现实生活色彩,富有生活气息。
战国时期家具,在造型上表现为古朴浑厚,在用料上粗硕厚重,在装饰上表现为漆饰单纯粗犷,有丰富多样的品种和装饰。比如,当时的家具工艺已经有燕尾雄、凹凸榫、格肩榫、银榫等多种形式,这为后世榫卯的大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在战国时期,案的应用相当广泛,案是一种放置食物的工具,又被称为食案。当时人们习惯于席地而坐的起居方式,所以案的高度有限,而且案还有不同形式,有圆形长方形等,也有一些特殊的供多人用餐的食案,这一类食案比较大,呈长方形,案下有四足。
从出土的河南信阳长台关战国楚墓来看,其中的雕花木几、金银彩漆案和彩绘漆木床等,不仅制作精细,而且漆饰彩绘绚丽多彩。彩绘木床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卧具,其运用的浮雕、透雕手法,开后世家具雕刻的先河,被广泛应用于家具装饰之中。
在战国时期的家具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楚式漆木家具,它是形成中国漆木家具体系的主要源头。
楚式家具的品类包括各式各样的楚国俎、精美绝伦的楚式漆案漆几、具有特色的楚式小座屏等,可谓品类繁多,这些家具都有着令人叹服的工艺水平。楚式家具还有个特点是,装饰以龙风云鸟纹为主题,有着绚丽无比的明丽色彩,并且受到社会影响,纹饰中充满着浓厚的巫术观念。但是楚式家具作为种工艺美术的早期形式,其简约的造型,对后世家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漆家具是战国时期的主流家具。在中国家具的发展史上,漆一直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原因就在于它不仅可以使家具看上去更加美观,而且还增加了家具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年限。战国的漆家具包括几、案、床等。
根据考古发现,在1978年,我国于湖北曾侯乙墓出土了个箱子,它采用的是框架结构和榫卯连接并用的方法,用黑漆做底,用朱红色的漆在箱子上画着北斗和青龙、白虎等二十八宿天文图像。
另外,还有更早些时候,在1958年,我国于湖南常德战国墓出土的漆几等。这些文物都具有造型淳朴、漆饰华丽的特点。在木匠工艺中有一种叫“拊”的手法,它是在几、案类家具的足底加一根横木,起到支撑和固定器足的作用。这些结构经不断改进、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家具的重要特征,并沿用至今。
除了木制家具之外,战国的青铜家具也有发现。比如在1960年,云南江川滇族战国墓出土了一件虎牛青铜案。
它的结构是由二牛一虎组成,主体为一头站立的牛,牛的四足分别作案的四足,案面由呈现椭圆形状的牛背构成,一只猛虎呈现扑噬牛尾的形状,用它来做案耳,还有一只小牛犊藏身母体下避难。立牛造型健壮,肌肉丰满,牛的双角向前伸展呈现攻击状态,整个青铜案造型均衡稳重,其技艺之精良,令人赞叹。
【本站总编:秦岩 微信号:shaanture 新闻热线:13384928744】
本文二维码 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