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07日 17:59:05来源:今日头条 作者:兰歌在线 浏览数:533 责任编辑:秦岩总编
宋朝,尤其是北宋,是中国经济和文化最鼎盛的时期。陈寅恪有句话很有名,“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当然,他还有后半句,“后渐衰微”,以及“终必复振”。
唐诗的成就登峰造极,唐诗的题材和意境几乎无所不包,修辞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有唐诗在前,是宋人的大幸运,可以很方便的学习,有无数的素材可以借鉴、使用;更是宋人的大不幸,因为“(古希腊)亚历山大大帝在登基前,听到他父皇打胜仗,又高兴又不高兴,生怕父皇把全世界都占领了,将来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
在唐宋社会经济形态没有大的变化的情况下,想要突破和超越,难度可想而知。王安石曾经无限感慨,“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世间俗语言,已被乐天道尽”。这就逼得宋代诗歌另辟新境,一方面把大量精力用在宋词的创作上,一方面加入更多的哲理、哲思元素。
“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不管这句话赵匡胤是否真的说过,宋朝皇帝还是大致这样做了。这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好时代,经济不错,文官待遇高。
澶渊之盟其实签得挺好,每年30万(银10万两、绢20万匹,后来又加到了银20万,绢30万),还有6—25.5万(赐)给西夏(原来是6万,后来加码到20万:银5万两、绢13万匹、茶2万斤,再后来是赐银7.2万两、绢15.3万匹,茶3万斤),但得到了一个相当长的和平年代,这买卖还是挺划算的。
经济发达,生活无忧,这帮士大夫也就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中。
一、宋诗总论
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说到宋朝文学,十有八九,大家的第一反应,脑海里冒出来的第一个词估计是“宋词”,对不对?
但唐圭璋的《全宋词》收录宋词2万余首,而《全宋诗》的规模是27多万首;与之对应的,曹寅主持、彭定求主编的《全唐诗》收录唐诗48900多首。对,就是那个曹寅,曹雪芹的爷爷,这就是传说中的家族传承。
《全宋词》肯定有遗珠之憾,有大量的缺漏,但不管怎样,宋诗的数量肯定大大超过宋词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唐诗的数量。是不是有一点颠覆认知的感觉?
大家还是说“唐诗宋词”,这是为什么?
这里面有两个绝对值,一个是全部作品的绝对值,一个是代表作/(最)精品的绝对值。比如要选100首、300首或1000首诗,从5万首唐诗和27万首宋诗里选,结果你会发现,大家选出来的唐诗要比宋诗多,多得多,比如75首唐诗,25首宋诗。这就是头部效应。
宋诗当然也有好作品,但总体上,唐诗的质量更胜一筹。
因为唐诗之后便是宋诗,宋诗的地位很有些尴尬,甚至有人认为宋诗一无可取,如明代李攀龙就很极端,他编诗集,不选宋诗,选完唐诗,直接跳到明诗,还说唐诗之后无诗,这倒奇怪了,那他自己怎么也作诗,这么也选明诗呢?
宋诗不及唐诗在于“诗意”二字。诗不只是韵文,诗要有诗意,而诗意是个说不清道不明,实在不好说清楚的东西。能说清楚,诗意也就没了。
但总体来说,宋诗的地位仅次于唐诗,而远高于元明清诗。大家都比不上唐诗,但比不上的这些当中,宋诗名列第一。历代学宋诗也有,但不及唐诗多,学上得中,学中得下,有第一名可学,干嘛学第二名呢?除非第二名更容易学。
最好的宋词选本是上彊村民朱孝臧的《宋词三百首》,但这个选本偏重婉约,有不少遗珠之憾,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就没有入选。同样有名的选本还有胡云翼的《宋词选》和《唐宋词一百首》。
而最好的宋诗选本是钱钟书的《宋诗选注》。这本书选编于上个世纪50年代,虽然钱先生是一个有独立人格和思想的学者,但仍不免带上那个时代的烙印。
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说,“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且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古董”,这句话道出了宋诗的特点。
二、宋初文学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宋初诗坛,“西昆体”称雄。杨亿(974—1020)、刘筠、钱惟演等人,作诗宗法温庭筠、李商隐,好用僻典丽辞,相为唱和,合成一部《西昆酬唱集》,所以后世称为“西昆体”。
宋朝人蛮幽默的,《古今诗话》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有个演员装扮成李商隐的样子,穿着破旧衣服,跟人诉苦,“都是那帮馆职人员,把我的衣服撕扯得不成样子。”听到的人哈哈大笑。 “优人有装为义山者,衣服败敝,告人曰:‘为诸馆职挦扯至此’闻者大噱”。杨亿、钱惟演、刘筠,都是真宗朝的中央政府高官,这个故事调侃他们学习李商隐,但生吞活剥。
但“西昆体”称雄,不表示是“西昆体”的天下,当时最好的诗人,是学白居易的王禹偁(954—1001)。他应该算是北宋第一个文豪,他的散文也是宋初最好的。宋初散文名家还有柳开(947—1000,字仲涂),他原名肩愈,字绍元,大概是“继承韩愈、柳宗元”的意思。
宋初还有个诗人林逋(967—1028),字君复,谥和靖先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后半生隐居西湖孤山,赏梅养鹤,没有结婚,也不当官,自称“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简称“梅妻鹤子”),有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花,那种瘦硬风骨特别符合宋代审美,是宋朝人特别喜欢的植物/花卉。宋代梅花诗特别多,王安石有“墙角数枝梅”,李清照也有不少咏梅佳作。
宋初诗坛除了西昆体、白体,还有学姚合的晚唐体。但真正给宋诗风格奠基的是梅尧臣(1002—1060)和苏舜钦(1008—1048)。梅尧臣的《陶居》是我们所熟悉的,苏舜钦是个很会生活的人,“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苏州沧浪亭原先是他的住宅。
【本站总编:秦岩 微信号:shaanture 新闻热线:13384928744】
本文二维码 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