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06日 08:46:51来源:今日头条 作者:佚名 浏览数:620 责任编辑:秦岩总编
地黄药材
地黄(拉丁学名:Rehmannia glutinosa (Gaetn.) Libosch. ex Fisch. et Mey.),玄参科地黄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30厘米,根茎肉质,鲜时黄色,在栽培条件下,茎紫红色。直径可达5.5厘米,叶片卵形至长椭圆形,叶脉在上面凹陷,花在茎顶部略排列成总状花序,花冠外紫红色,内黄紫色,药室矩圆形,蒴果卵形至长卵形,花果期4-7月。
生于海拔50~1100m的山坡及路旁荒地等处。因其地下块根为黄白色而得名地黄,其根部为传统中药之一,最早出典于《神农本草经》。依照炮制方法在药材上分为:鲜地黄、干地黄与熟地黄,同时其药性和功效也有较大的差异,按照《中华本草》功效分类:鲜地黄为清热凉血药;熟地黄则为补益药。此外,地黄初夏开花,花大数朵,淡红紫色,具有较好的观赏性。
性味:鲜地黄:甘、苦,寒。生地黄:甘,寒。 熟地黄:甘,微温。
归经:归心、肝、肾经。
功能主治:地黄性凉,味甘苦,具有滋阴补肾、养血补血、凉血的功效。凡阴虚血虚肾虚者食之,颇有益处。此外,地黄有强心利尿、解热消炎、促进血液凝固和降低血糖的作用。
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
熟地黄: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用法用量:鲜地黄:12~30g。生地黄、熟地黄:9~15g。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这样论述:“按王硕《易简方》云:男子多阴虚,宜用熟地黄,女子多血热,宜用生地黄。又云,生地黄能生精血,天门冬引入所生之处,熟地黄能补精血,用麦门冬引入所补之处。虞抟《医学正传》云:生地黄生血,而胃气弱者服之恐妨食。熟地黄补血,而痰饮多者服之恐泥膈。或云,生地黄酒炒则不妨胃,熟地黄姜汁炒则不泥膈,此皆得用地黄之精微者也。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经候不调,胎产百病。”
【声明】本站为纯公益、非营利性网站,旨在将陕西乃至中华优秀文化的文图汇集于此,供更多公众免费交流、学习。本站未注明出处的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站无意侵犯原作者或著作权拥有者合法权益,亦无任何将之用于商业获利目的和行为。若本站无意转载其文图,或在原文中无标注原作者,请通过电话13384928744(微信同号),或76517731@qq.com邮箱告知,我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或按原作者要求补充标注,并对原作者致以真诚歉意。
本文二维码 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