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01日 11:19:12来源:民族日报 作者:佚名 浏览数:1639 责任编辑:秦岩总编
铜印侧面
九叠篆,是一种非常特别的篆书体,原本是一种流行于宋代的“国朝官印”字体,主要用于印章镌刻,其笔画折叠堆曲,均匀对称,每一个字的折叠多少,则视笔画的繁简而定。有五叠、六叠、七叠、八叠、九叠之分,之所以称为“九叠”,则是因“九乃数之终,言其多也”。宋之叠篆,虽未成为普遍的官印制度,却成为西夏、辽、金的官印格式,成为官印的象征。
唐宋时期由于朝廷尊奉,道教盛极一时。道教认为秘文是有法力的文字,能镇鬼驱魔,号令天下。官印采用出自秘文的叠篆,不仅给人以神秘感,同时寓意了道教无边的法力,显得神秘而有权威,又可以起到防止造假的作用。官印叠篆是从秘文,或者直接从道教印章文字云篆借用来的。但是道教的云篆随机性很大,宋金以来官印的叠篆,排出了那些过度变异的方法,基本保持了篆文的框架,因此,叠篆出于云篆又别于云篆。
虽然自宋金开始在官印上普遍使用叠篆文字,并一直延续到元、明、清,但对叠篆制度的记载很有限,尤其是对具体的叠篆之法更是语焉不详。根据实际情况,推测叠篆字形的处理办法,至少有三种方法。其一,直线变曲线法,通过对直线的加曲,把相对简单的线条变得复杂,使稀疏的笔画变得茂密,如“州”“支”“纳”等字,这是叠篆的主要标志。其二,单线变复线法,通过对单线使用复线的方法,同样使稀疏的笔画变得茂密,如“河”字。其三,改变结构法,为了增加叠笔,或者便于处理,改变结构也是常见的现象,如“监”字,下半部分“皿”字,改变成了“亚”字;还有在笔画上改变而牵动整个结构的改变,如“印”字,部分笔画行笔方向相反,便于顺势加叠。
九叠文虽缠绕盘叠无虚实之变化,并极尽塞满之能事,但取其艺术性较高者,还是有所作为的。九叠篆不像鸟虫篆那样繁复多变、技术性强,而是相对简单直白,更易入手。钱瘦铁曾刻“万水千山得得来”、钱君陶曾刻“娄山关”、陈巨来曾刻“乌衣”等,当今许多印人也曾有所涉猎。
创作九叠篆印首先要注重选字。笔划较少横向多盘叠者一印中不可多,否则易失于平板;其次注意章法的平中寓奇,实处求虚,细微的虚实变化有时亦能得意外之效;第三要求线条要苍茫老辣,以质感取胜。光洁线条往往易入工艺化。第四章法上适度的残破,线条有意的断漶,也是取巧之举。金代开始官印普遍使用叠篆。各地发现的金代官印数量不少,尤以河北省为多。所见的金代官印都是叠篆。如,承德发现的金代早期的“元帅府印”、保定征集甲申“都元帅府之印”、承德发现的“元帅监军之印”、保定发现的“元帅府监军印”、隆化发现的“兴安西北等路元帅府印”、唐县发现的“都统之印”、易县发现的“副统之印”、怀来发现的“山东路副统军之印”、岳城发现的“行军万户地字之印”、平泉发现的“万户往字号印”等。
金代的官印有几点值得注意:所有官印无一例外,均有叠笔;每印并非每字皆叠,如“行军万户地字之印”中“行军”“印”三字和“山东路副统军之印”中“统军”“印”三字没有叠笔;同样的印文叠笔并不相同。如“都统之印”,唐县发现的和内蒙古发现的叠笔并不相同。
【本站总编:秦岩 微信号:shaanture 新闻热线:13384928744】
本文二维码 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