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01日 22:17:23来源:今日头条 作者:佚名 浏览数:546 责任编辑:秦岩总编
魏晋南北朝时期,八王之乱,多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连年混战,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陕西河南是主要战场,北方的汉人包括陕西的秦人,大举南迁,匈奴人,氐人,羌人,羯人,鲜卑人大量涌入陕西和中原区并被同化为汉人。今日陕西东部有很多羌族村寨,源于羌人政权后秦曾统治。例如大荔的阿吡,阿河,蒲城的罕井,富县的屈南,弥家河,洛川的铜鞮,隽蒙,黄陵的党等。
陕西西部为氐人政权前秦统治,故西府多为氐族后裔,陕北当时为匈奴人北汉,大夏,鲜卑人的北魏统治,大量的匈奴人汉化后改姓氏为刘,郝,呼延,乔,万等,大量的鲜卑人汉化后改姓氏为元,韩,薛,慕容,尉迟。张骞通西域后,——直到唐代,大量的西域人转化为汉人,例如陕北白姓源于龟兹人,陕北的康,安,石,米,史,何等为中亚阿姆河的粟特人在这——时期转化为汉人。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资料中,能看出大量的陕西人的姓氏来源于少数民族。
主要有:
一、匈奴
1、赫连——刘、赫,主要聚居地:陕北
2、乔——乔,主要聚居地:陕北、渭北,匈奴休屠王部。
3、万俟——万,主要聚居地:陕北。
4、金——金,主要聚居地:关中,匈奴休屠王部。
5、董——董,主要聚居地:陕北、关中、匈奴休屠王部。
6、呼延——呼延、呼,主要聚居地:陕北、关中。
7、须卜——卜,主要聚居地:陕北(主要在绥德)。
8、成——成,主要聚居地:陕北、关中。
9、郝——郝,主要聚居地:陕北、关中(乌丸郝姓包括其中)。
二、鲜卑族
1、叱干——薛,主要聚居地:延安、礼泉(礼泉叱干乡)。
2、去斤——艾,主要聚居地:陕北。
3、宇文——宇文,主要聚居地:陕北、关中。
4、破六韩——韩,主要聚居地:陕北、渭北。
5、慕容——慕,主要聚居地:关中。
6、纥豆陵——窦,主要聚居地:关中(主要在长安)
7、侯莫陈——陈,主要聚居地:关中。
8、尉迟——尉迟,主要聚居地:陕北。
9、拓跋——元、长孙、拓
10、独孤
11、贺赖——贺
三、氐族
1、苻——蒲,主要聚居地:关中。
2、吕——吕,主要聚居地:关中、陕南。
3、杨——杨,主要聚居地:关中、陕南。
4、齐——齐,主要聚居地:关中、陕南。
四、羌族
1、姚——姚,主要聚居地:关中。
2、雷——雷,主要聚居地:渭北。
3、钤耳——王,主要聚居地:陕北、渭北。
4、党——党,主要聚居地:渭北(羌族分支)
5、夫蒙——蒙,主要聚居地:渭北。
6、莫折——莫、折,主要聚居地:陕北、渭北。
7、同蹄——同,主要聚居地:渭北。
8、罕井——井,主要聚居地:渭北(白水有罕井城)。
9、昨和——和,主要聚居地:渭北。
据马长寿先生在《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书中考证,渭北蒲城——带许多古老姓氏羌姓,如:雷、姚、瓽、罕井、昨和、屈男、弥姐、同碲、地连、荔非、夫蒙、钤耳等,在唐代以后,除雷、姚二姓,瓽演变为党,罕井、昨和、屈男、弥姐演变为井、和、屈、弥,同蹄演变为同、周,夫蒙演变为蒙、马,罕井镇、钤耳乡等地名均与羌姓有关。
五、粟特族
1、康——康,主要聚居地:陕北、关中(康居人或粟特康国人)。
2、安——安,主要聚居地:陕北、渭北、关中(粟特安国人)。
3、石——石,主要聚居地:关中、陕北。
4、曹——曹,主要聚居地:陕北、关中(粟特曹国人)。
5、米——米,主要聚居地:陕北、关中(粟特米国人)。
6、何——何,主要聚居地:关中(粟特何国人)。
7、史——史,主要聚居地:关中(粟特史国人)。
另有三姓穆、毕、罗较少见。
六、其他族类
1、翟——翟,主要聚居地:关中(高车族)。
2、乙速孤——王,主要聚居地:渭北(主要在礼泉)(羯族)。
3、李——李,主要聚居地:汉中(賨族)。
4、普六茹——茹,主要聚居地:关中(柔然族)。
5、屈突——屈,主要聚居地:关中(奚族分支库莫奚)。
6、白——白,主要聚居地:陕北、渭北(龟兹族)。
7、斛色罗——罗,主要聚居地:关中(西突厥人)。
8、裴——裴,主要聚居地:关中(疏勒人)。
9、支——支,主要聚居地:关中(月氏人,小月氏)。
10、车——车,主要聚居地:关中(车师人)。
11、阿史那,主要聚居地:关中(突厥人)。
【本站总编:秦岩 微信号:shaanture 新闻热线:13384928744】
本文二维码 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