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11日 12:39:09来源:今日头条 作者:酉水之子 浏览数:445 责任编辑:秦岩总编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汉中洋县的集市。洋县东部山区的人直到现在也把镇上的集市叫做“场”。到集市上面去购买或者销售东西叫做“赶场”。
赶集去
在过去,由于商品集散并不发达,所以镇上的集市隔一段时间才会开,集市开市的时候叫做“逢场”,集市没有开的时候叫做“空场”。比如汉中洋县槐树关的集市,开市的时间都是农历逢一、逢四、逢七日。相邻的镇子为了避免开市冲突,龙亭镇、金水镇的集市可能就会逢农历带三、带六、带九的日子开市。在具体的市场上,大家把某种商品聚集的地方称作“集”,比如小菜集,狗集,肉集,猪集(售卖小猪仔)等等。
集市的热闹场面
与此同时,汉中洋县人把比较大的城市,那些不用确定时间开市赶集的市场叫做“百日(发er或ei的音)集”。
在过去,逢场和不逢场的集市差别特别大。遇到逢场日,整个集市上可能就会得水泄不通,人头窜动,热闹非凡,你想要的东西,或者你想卖出去的东西,都很容易在这个市场上实现;但是如果不逢场,在整个街上,或许都没有商户开门,你有再好的东西也卖不出去,你想买任何东西也非常困难。
赶集对于汉中洋县人的影响比较深刻,它大致的意义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集市上的小商贩
第一,可以将自己出产的农产品到集市上去卖掉,然后能换回钱来。
第二,到集市上来购买生活用品,对于那些偏远山区的人来说,如果家里没有食盐,或许都得跑好几里地去买,所以那里的人很容易囤积东西在家里。上街赶集似乎成了一个必不可少的。
第三,趁着赶集可以到镇上去了解了解情况,见见世面,有时候可以在街上买点好吃的饭菜解解馋,开开胃。
第四,到逢场日,基本上大家都会去赶集,所以在集市上可以碰到自己许久未曾谋面的亲人朋友,所以赶集似乎又成为了一个短暂会友的好地方。
集市上卖菜的老人
第五,很多小商小贩就是靠着在各个集镇倒腾、贩卖、收购山货发家致富的,所以这倒成了他们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的主要来源。
晏子有一个最有趣的发现,那些远离集镇的山里人特别爱赶场,特别是不能忙的时候,只要逢场,他们常常会到,有时候赶一次场,他们或许要浪费一天的时间。在这一天当中,他们需要早早地起床,然后翻山越岭才能够到达108国道公路上,然后再坐一个小客车到集镇上去。对于那些需要出售农产品的赶集人来说,他们需要起的更早,必须在家里面吃点饭,然后肩挑背扛的拿这些东西翻山越岭,到集镇上去卖。
这些赶集的人大部分时间在集市都在看,在比较价格。所以他们会从集市的东头转到西头,从南头再转到北头,等到他们买卖完成,已经下午两三点了,有的会在街上吃饭,有的则饿着肚子返回老家,等到他们回到老家的时候,天基本上已经黑了。所以,赶集那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儿。
调料集
还有一个现象就是,那些人宁愿花更多的钱,走更多的路,到集市上去买一个东西,或者出售一个东西,他们也不愿意将东西就近出售,因为在他们看来,集市上他们想要的东西,可能会便宜几分钱及,集市上他们要出售的东西,可能会价格好一点。
但是现在想来错差真的很小,但是受的那些苦和累,耗费的那些时间,多走的那些路,实在是感觉不值得。但是这就是执拗的山里人的生活方式。
当然,赶集对于洋县农村人来说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他们在出门之前会洗头洗脚,换新衣裳,就像是要过节日一样,仪式感还是很足的。
但是这些年洋县农村的集镇渐渐地衰落了,更多的日用品、小商品延伸到了村里,而网上购物也更加便捷,年轻人都到外地打工去了,所以家里没有特别多的农产品需要出售,即便有出售的那些小商小贩会到乡里面去挨家挨户收,总归这些让集镇的繁华已经变得越来越暗淡。
市场的卖竹筐人
属于洋县农村集镇一个时代的繁荣似乎结束了,但是我们却迎来了更好的生活,拥有了更好的时代。
【本站总编:秦岩 微信号:shaanture 新闻热线:13384928744】
本文二维码 分享朋友圈